金融如何为小微企业解渴
来源: | 作者:本报记者 张海粟 | 发布时间: 2020-09-07 | 43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近期我国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其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性关注点主要是普惠性小微贷款。

“普惠要做到对银行、对企业、对社会有利,不仅要考虑银行利润,更需要考虑社会效益。”在近日举办的数字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纾困之策讲座上,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经济系教授甘犁建议,可以将小微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进行分数评价,对分数较高的企业适当降低对信用评级的要求。“社会企业责任分”可参考指标包括低污染绿色企业、当地政府优先发展的行业、招聘残疾人和退伍军人的企业等,对当地的社会贡献越大即正外部性越高,社会对其风险容忍度也越高。

二三月份时,小微企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物流、人工问题。到7月,订单不足成为企业最主要的问题。同时,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判断也经历了悲观—乐观—悲观的变化。甘犁及其同事经过梳理将小微扶持政策分为4类:减免社保缴费、减免税收、减免金融费用以及信贷支持。研究发现,以上政策均对小微企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但政策普遍集中在供给端,而困难实际上集中在需求端。“政策的走向要向较大规模的需求端刺激靠拢,才能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融通。”甘犁说。他提出了三类小微企业扶持思路。一是善用金融科技扩大服务覆盖面,目前商业机构可以做到。二是通过内外补贴加强服务渗透力,比如银行的交叉补贴。三是由市场竞争完成优胜劣汰。

“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依旧凸显,具体表现为政府政策时间紧、金融机构贷不出、小微企业撑不住。”金融壹账通企业金融中心总经理蒋宁表示,因为债务性融资主要构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主体,银行作为债务性融资的主要渠道或提供方在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责无旁贷。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对此反应不同,大行受困于中小企业信用额度濒临透支,中小行虽然是服务小微客户较好的群体,但苦于线上信贷审批系统缺位,业务受到影响。

蒋宁建议从平台、风控、系统三方面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新生态。首先,以政府打造的融资开放平台获客,借助政府服务场景,挖掘行业客群,如不少地方的金融办会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金融科技公司也会帮助政府建立小微企业的数字服务一体化平台。“通过行业的平台进行获客是未来趋势。”他表示。其次,总结行业模型,梳理风控规则,通过大数据提高风控能力。过去风控靠线下进行企业近调,现在风控智能化可以自动识别和管控小微企业的风险。此外,打造端到端系统,线下网点服务变成线上公众号、小程序服务,以金融科技提升服务效率。

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线上化、数据化,小微金融服务如何获取数据成为关键。

平安银行普惠金融部兼交易银行部大数据总监张欣苗表示,目前平安银行在进行场景化的尝试,并尝试突破传统供应链,探索大数据方向,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线上化、模型化和自动化。“通过数据建立的模型和风控逻辑的判断,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上下游企业的支持。”他表示。同时,平安银行还通过物联网手段评估客户的经营风险和价值。比如在制造业工厂企业的设备上安装物联网设备,判断开工情况。“数据本身结构化可视化之后,不仅是良好的经营看板,对小微企业也是有利的经营抓手。”张欣苗建议通过数据和场景的结合实现供应链对小微企业的业务支撑。(转自贸易网)